博狗体育官方

图片

微信服务号

微信订阅号

关注微信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护理天地 >>护理资讯

护理资讯

护理天地·“沉浸式‘患’位体验”活动之二丨躺在病床上才懂患者难!——本溪市中心医院普外科第三病区开展“沉浸式‘患’位体验”活动

字号: + - 14

  当护士穿上病号服、躺在病床上,会发生什么?近日,本溪市中心医院普外科第三病区的护理团队就来了一场特殊的“身份穿越”,全体护理人员化身乳腺术后患者,沉浸式体验诊疗全流程。这场别开生面的活动,让“以患者为中心”不再是口号,而是变成了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细节改进。

  一、当护士变“患者”:那些被忽略的“小难受”,原来这么痛

  为了找准护理的“隐藏问题”,外科系护士长张秀荣统筹指导,病区护士长邓琳琳精心设计了体验环节,聚焦过床转运、监护治疗等术后高频场景,让护士们真正站在患者视角感受不适。

  过床瞬间:悬空的紧张藏不住

5.jpg

  责任护士组长刘静躺在推床上,当护理团队用过床仪转运时,身体本能地绷紧了。“明明知道有保护,可悬空移动的那一刻,还是怕摔下去。”她坦言,以前只盯着流程规范,却没发现轻微晃动不仅会加剧患者焦虑,还可能牵拉术区增加出血风险。

6.jpg

  吸氧和监护设备:不适感和束缚感比伤口更磨人

  鼻导管压得鼻翼发疼,还带着塑料味;血压袖带勒得指尖发麻;身上连着各种线路,想翻身都难,再加上病床偏硬,全身哪儿都不舒服。这是刘静戴上监护设备后的真实感受。这些日常操作里的“小细节”,成了患者说不出口的“大痛点”。

7.jpg

  肢体约束:不动的滋味太煎熬

  责任护士赵思雅按术后要求被固定好右侧手臂,没一会儿就眉头紧锁:“肩膀又酸又僵,手指都麻了,想喝口水都得靠人帮忙。”她这才明白,患者要扛的不只是伤口痛,还有体位固定带来的身心双重负担。

8.jpg

  二、把“痛点”变“靶点”:体验出的问题,当场改!

  体验一结束,张秀荣和邓琳琳护士长立刻组织专题讨论,护理人员带着亲身经历的真切感受踊跃建言,把发现的每一个问题全部转化为改进方案:

  1.转运更安心:

  提前向患者清晰说明操作步骤,用“别担心,我们会稳稳地护着您,不会有危险的”语句给予安心承诺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和体重灵活调配人力,重点做好身体固定工作,最大程度减少转运过程中的晃动,缓解患者不安情绪。

9.jpg

患者紧张

给予安慰

10.jpg

患者安心

  2.吸氧更人文:

  术前提前备好吸氧设备,将氧气袋预先打开,让塑料味道充分挥发;术后为患者吸氧操作时,细心调整鼻导管位置,避免直接压迫鼻翼的区域减少局部压迫感,操作完成后及时询问患者“这样戴可以吗?需要调整吗?”让护理服务更具温度。

  3.监护更舒适

  调整监护设备时,多问一句“这个松紧度您感觉舒服吗?如果不舒服我们马上调整。”让患者切实感受到被关注;将血压袖带调至合适松紧度,血压平稳后减少测量频次,每小时换一次血氧监测的手指,减轻局部压迫。

11.jpg

调整血压计袖带

  4.约束更灵活:

  在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约束时,温柔解释“这是为了您的安全着想,等手术部位情况稳定了,会慢慢去除约束,我们会经常帮您活动手指,您别害怕。”主动缓解患者的焦虑与不安。

12.jpg

温柔解释

13.jpg

协助活动

  5.卧床更贴心:

  术后为患者铺好防压疮软垫,精准支撑受压部位;定时按摩受压部位皮肤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并提醒“如果您平卧时哪里不舒服,请告诉我们,我们会及时帮助您的。”改变体位时重点保护手术部位,避免牵拉。

14.jpg

安放软垫

  三、从“专业”到“暖心”:护理的温度藏在细节里

  “治愈的不是疾病,而是具体的人。”张秀荣在总结时强调,这场“沉浸式‘患’位体验”,正是把“以患者为中心”落到实处的关键。把过床时的安抚、监护时的调带、吸氧时的预处理、约束时的放松、床铺上的小细节等这些小事做好,专业护理才更有温度。

  本溪市中心医院普外科第三病区以“沉浸式‘患’位体验”活动为契机,将“舒适化人文护理”深植护理工作每个环节。团队从亲身体验中挖掘细节痛点,再以真心感知需求、用爱心化解焦虑、凭耐心守护康复,让患者和家属在治疗中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。这既是护理工作的真正意义,也是护理工作者始终追求的目标,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治愈患者身心,帮助他们重燃对健康与生活的信心。